大家好,关于宋朝顾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,不过没关系,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顾氏全国有多少人的知识点,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,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,还望关注下本站哦,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!
本文目录
[One]、顾氏全国有多少人
顾姓,中华姓氏,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,主要发源于浙江省境的会稽地区(今浙江绍兴)。第一,出自己姓,夏王朝昆吾氏之后;第二,出自姒姓,越王勾践后裔顾摇之后;第三,源于其他兄弟民族。
宋朝时期,顾姓大约7万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、09%,排在第一百四十五位。顾姓第一大省是江苏,约占全国顾姓总人口的47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、浙江,这二省的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76%,其次分布于湖北、福建、河南三省。
明朝时期,顾姓大约有45万余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0、49%,为明朝第四十七位大姓。江苏仍为顾姓的第一大省,约占顾姓总人口的61%。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、浙江,这二省顾姓大约占顾姓总人口的83%。
[Two]、宣化顾姓来源
〖One〗、出自姒姓越王勾践后裔。汉朝初年,越王勾践的裔孙摇,因佐诸侯灭秦有功,被封于东瓯(今浙江永嘉),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,人称顾余侯。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“顾”为姓氏,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,史称顾姓正宗。据史籍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、《顾氏谱》等记载,相传,大禹死后葬于会稽,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。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,并建立越国,建都于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其后人以国名命氏,称为越氏。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,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。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。[13]
〖Two〗、顾出自己姓为夏王朝时昆吾氏之后,属于以国名为姓氏。[11][12]据史籍《元和姓纂》和《唐书·宰相世系表》等的记载,帝颛顼有曾孙子叫吴回,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黎之弟,也为祝融。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,生有六个儿子,其中大儿子名樊,赐己姓,封在昆吾国(今河南许昌),后代便是昆吾氏。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(今河南范县),世称顾伯,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。在唐朝史籍《元和郡县志》、宋朝史籍《太平寰宇记》和某些早期顾氏家谱中,都记载有古顾国,地望在今天河南范县东十五公里的顾城,在著名的东周历史文献《左传·哀公二十一年》中,记载有鲁哀公在周元王姬仁三年(公元前473年)与齐侯、邾子在顾国会盟。[13]源于改姓出自大碶堍头顾分支妙林顾家童,属于因故改姓为氏。浙江宁波有一支“后顾氏”,原为孟氏,是随主人于明朝嘉靖年间(1522—1566年)从浙江余姚丈亭顾家埠迁徙至宁波市北仑区后,因感恩和敬慕主人而请赐“顾”为姓氏,并以矮三辈始源于顾氏排名字辈,属于长者赐姓改姓为氏。[13]少数民族[One]、出自蒙古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记载:①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,亦称博尔机锦氏、包结虑驼氏,源出元太祖“黄金家族”孛儿只斤氏后裔,突厥语“蓝眼睛的人”,世居科尔沁(今吉林科尔沁草原)、锡喇木楞(今黑龙江穆棱、鸡东、密山一带)、乌鲁特(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)、扎鲁特(今内蒙古扎鲁特旗)、克鲁伦(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克鲁伦河流域)、察哈尔(今河北张家口一带,包括河北、内蒙乌兰察布盟、锡林郭勒盟一部、山西部分地区)、呼伦贝尔(今内蒙古海拉尔)、克什克腾(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)、阿巴噶(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噶镇)、巴岳特(今山西省天镇、阳高县边外)等地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Borjigit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、包氏、鲍氏、博氏、李氏、陆氏、王氏、梁氏、尹氏、寇氏、奇氏、波氏等。[3]②蒙古族洪鄂氏,亦称洪峨氏,以地为氏,世居尼马察(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,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)、叶赫(今吉林梨树)、哈达(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)、伯都讷(今吉林松源)、长白山等地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为Honge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、洪氏、鄂氏、关氏等。③蒙古族固兀日氏,源出古老的蒙古乃蛮王之子屈出律的固勒札部,通古斯语为“Kouldja”,后为“固勒札”,是新疆地区古老的伊犁河谷中部河流渡口卡伦(哨所)的名称,位置在今新疆伊宁,后建有固勒札城(宁远城,今新疆伊宁),以其城邑名称为姓氏,称固勒札氏。元末明初,该部为蒙古准噶尔部所吞并,逐渐演化称为蒙古固兀日氏。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顾氏、白氏等。[Two]、出自满族,属汉化改姓为氏。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》和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的记载:①满族完颜氏,源出唐朝末期女真“通用三十姓”之一,金太祖建金国为国姓,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,明朝时期谓王甲部,满语为WanggiyaHala,以部为氏,世居完颜(今吉林通化)、讷图(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)、喀喇沁(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)、英额(今辽宁清原)、佛阿拉(今辽宁新宾永陵镇)、新京(今辽宁新宾)等地,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。在蒙古族、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,乃金国女真人加入元籍者,同源同祖氏。清朝中叶以后,多冠汉姓为顾氏、汪氏、王氏、鄢氏、张氏、完氏、颜氏、赵氏、瀛氏、魁氏等。②满族伊尔根觉罗氏或爱新觉罗氏(满洲镶黄旗),传至清朝礼部尚书伊尔根觉罗(爱新觉罗氏)·顾八代,公元?~1708年,字文起,满洲镶黄旗人;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和硕饶馀敏郡王阿巴泰后裔,清顺治十六年(公元1659年),由荫生升护军,历任户部笔帖式、轻车都尉、吏部文撰司郎中、翰林院侍讲学士、侍读学士;到清康熙二十三年(公元1684年),奉命教四皇子爱新觉罗·胤禛,后升礼部右侍郎,兼佐领,旋升尚书,为巩固边陲作出了一定贡献,后离任居家十年病逝;但伊尔根觉罗(爱新觉罗氏)·顾八代为官清廉,家境十分贫寒,只得由爱新觉罗·胤禛出资举丧。在爱新觉罗·胤禛登基后,于清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追赐伊尔根觉罗(爱新觉罗氏)·顾八代为“太傅”,谥号“文端”。自顾八代始,后裔子孙及其族人皆冠汉姓为顾氏。(后裔嫡系子孙系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大柳树人氏),世代相传。清世宗宪皇帝雍正为表对顾氏一族的隆宠,曾御笔赐匾“开国承家”,此匾供奉于大柳顾氏宗祠内,后在民国16年(1927年)五月凉州大地震中损毁,后遂亡佚。[4][Three]、出自锡伯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》、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:锡伯族和满族顾尔佳氏,亦称郭尔佳氏、郭罗佳氏、固尔佳氏,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(今辽宁铁岭三岔子)、嫩河(今黑龙江讷河)、长白山等地。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,满语拼音为GorgiyaHala。清朝中叶以后,锡伯族、满族顾尔佳氏后多冠汉姓为顾氏、郭氏、高氏等。
〖Three〗、顾姓始祖顾摇[Four]、出自裕固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在裕固族中,有顾勒都斯氏、顾令氏,在清朝中叶以后,多是取第一个字的谐音汉字改称顾氏。[Five]、源于其他少数民族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今壮族、回族等少数民族中,均有顾氏族人分布,其来源大多是在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,流改为汉姓顾氏相传。得姓始祖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。迁徙分布顾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,最早的一支形成在夏末商初,也自现地的范县,还有一支形成在西汉初期,也自现在的江苏苏州。根据有关史书记载,夏朝有个诸侯国叫顾国,夏朝末年,商部落领袖汤率领军队灭掉顾国,亡国以后的顾国王族子孙,散居在全国各地,用原国名作为姓氏,从此中国开始有顾姓。又根据记载,越王勾践的裔孙闽君摇,为东海王,建都东瓯(在现在的浙江就喜县西南),后来摇又封自己的独生子为顾余侯,他的支庶子孙用他的封号的第一字作为姓,也姓顾,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。[9]顾姓在得姓以后,北顾发展不及南顾。春秋战国时期,两支顾姓发展缓慢。
〖Four〗、顾姓图腾有资料表明,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(今苏州)一带的大姓,汉魏六朝时与陆、朱、张合称为会稽四姓。[8][10][13]汉时,有会稽大孝子顾翱,因母喜食菱白,而徙居太湖湖畔。至南朝梁时,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,其子孙后迁金华,又由金华迁居天台,发展成为强宗大姓。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,如顾儒岭、欢溪等,皆是由他而来。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(江苏吴县),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。[8]此外,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迁武陵(今苏州武陵溪),并在当地迅猛发展,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。[8]三国至唐代,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。唐以后,由于官职调迁,避兵火之乱等原因,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。明初洪武年间,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,被分迁于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地。有资料表明,明代中叶时,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等地,而且在北方的山东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北、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。[13]如今,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,尤以江苏、浙江等省为多,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。[8]姓氏分支顾姓有多个来源,重要的有两支。第[One]、“北顾”。颛顼是黄帝的孙子,为“三皇五帝”之一,有个曾孙叫吴回。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(kuì)为妻,生有六个儿子,其中大儿子名樊,封在昆吾国(今河南许昌),后代便是昆吾氏。夏王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(今河南范县),世称顾伯,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,很早被灭。为怀念故国,国人改为顾姓。第[Two]、“南顾”。大禹是颛顼的孙子(也有说法认为禹应为颛顼六世孙),姓姒,是夏朝的开国君主,死后葬于会稽,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。夏朝君主少康(夏朝第六任君主)又把儿子无余封在会稽,以主持禹的祭祀,并建立越国,建都于会稽(今浙江绍兴)。越王勾践(姒姓,本名鸠浅。古时华夏文字不同,音译成了勾践)就是无余的后裔。勾践的十三代孙摇,曾担任过闽越(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等地区)的首领,因助汉灭项羽有功,在汉惠帝三年被封为东海王,都城在东瓯(今温州一带)。汉文帝时,摇的儿子期被封在会稽,称为“顾余侯”,顾余侯的子孙即以“顾”为姓,这支被称为顾氏正宗。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,也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。所谓“江南无二顾”,意思是说江南姓顾的人都是同一个祖先。“南顾”很快成为江南一带的大姓,汉魏六朝时,与陆、朱、张三姓合称为吴郡(今苏南、浙江部分地区)四姓。此外,顾姓还有重要的一支,就是宁波“后顾氏”,这一支出现得非常晚。明朝嘉靖年间,一支顾姓从浙江余姚顾家埠迁到了宁波市北仑区,家中有个奴仆,对主人非常感恩,恳请顾氏族人允许他姓顾,并且自矮三辈。这支后来在宁波一带成为望族,涌现很多了不起的人物,特别是工商界的人物。[8]传统文化
〖Five〗、郡望堂号郡望会稽郡:秦始皇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于原吴、越地置郡,治所在吴县(今江苏省苏州市)。相如今江苏长江以南,茅山以东,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。顺治时移治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)。武陵郡:汉高帝置郡。治所在义陵(今湖南省溆浦南)。相如今湖北省长阳、五峰、鹤峰、来凤等县,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,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、龙胜等地。共3张
〖Six〗、《顾氏族谱》堂号会稽堂︰以望立堂。[8]三绝堂:东晋顾恺之,时人称他才绝、画绝、痴绝,合为“三绝”。[8]余庆堂:意思为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这和明朝大臣顾佐有关。他为官刚正不阿,廉洁有威望,老百姓把他比作宋代的包拯。后人称他“刚直清廉如包拯,积善为民有余庆。”[8]植嘉堂:资料有待补充。[5]宗祠对联四言武陵世泽;文献家声。上联典出顾氏源出姒姓,望出武陵。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顾大猷,搜集国家掌故,条陈时政,著书数千卷。
〖Seven〗、北流市六靖镇石寨村顾氏瓞茂祠礼崇文伟;声蔚豫章。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,字文伟,官至尚书令。明帝曾行三代(指夏、商、周)之礼,引顾综为三老(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,设三老五更各一人,都是年老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,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)。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,字孝则,博览书传,与舅父陆绩齐名,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。官豫章太守,以善为教,在任五年,社会风气为之一新。[8]行己有耻;博学于文。
[Three]、顾姓氏辈分排序
1.顾氏谱系考(一卷):明,顾炎武纂。清蓬嬴阁刊吴县朱记荣增刊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汇印本。该谱对顾姓从夏末顾国、秦汉越人顾余侯开始,至明代作者一系的顾姓历史、源流和分布详加考订辨正。由于作者是杰出的学者,学识渊博,因而此书是历史传记与谱系一类著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,《四库总目提要》对此评价较高。该谱没有现代刊行本,旧本收藏于国家图书馆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图书馆,以及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华东师范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、吉林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南京大学、杭州大学、武汉大学、福州师范大学、四川大学图书馆,与上海、天津、内蒙古、辽宁、吉林、甘肃、山东、青岛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湖北、武汉、江西、广东、四川、重庆等地公共图书馆可供查阅。
2.武陵(顾氏)宗谱汇编(七卷)首一卷,清,顾步清等纂。八册,清嘉庆十八年(1813年)刻本。该谱以战国末年东瓯王安朱为一世祖,第三十世南朝顾野王为始祖。顾野王生五子:盛南、鸿南、夏南、周南、允南,五子之后裔世居江南各地。该谱为吴地顾氏八十支之汇编,包括了太仓沙头支、崇明西洲支、昆山给事支、昆山金陵支、常熟衙前支、吴山祖墓支、无锡全桥支等等。卷首谱序、碑记、乡贤、科第、孝子、节妇等,卷[One]、二为人物列传,卷三之首为世系总图,余为各支世系图谱。谱局设于苏州,作者顾步清为吴山支后裔。馆藏编号:JP562
3.武陵[顾氏]宗谱汇编(七卷):首一卷,清,顾步清等纂。十册,清光绪十年(1884年)常熟顾时中传抄嘉庆十八年刻本。此谱为《武陵[顾氏]宗谱汇编》清嘉庆十八年刻本之抄本,其中一册为所附《分常支谱》,记载家传、世表,以万历间监察御史顾其国为第一世,世居苏州。谱为其侄顾文诏所编。馆藏编号:524991—5000
4.顾氏重汇宗谱(不分卷):顾心毅纂修。46册,民国稿本,书名据版心题。此谱以安朱为一世祖。安朱秦时出任闽中郡长,其孙期视,汉文帝时为顾余侯,后遂以顾为姓。至十八世为三国吴丞相顾雍。三十世为南朝顾野王。野王生五子:盛南、鸿南、夏南、周南、允南。至第四十五世后,顾姓分出宪、鉴、坚、铿、铭、时敷、临、鸾、凤、襄等十二宗,时当北宋中叶。嗣后宗又分支、支又分派,支派繁衍。该谱系汇集十二宗散居江、浙、沪之各支而成。编纂者为崇明一支,属于宪宗。宪,原籍句容县,北宋末年官于汴,南渡后居崇明镇西沙道安乡,为始迁祖。谱初修于乾隆三十六年(顾一元修),续修于嘉庆十九年,此为民国时又续修者。一至十一世册依次记载谱序、宗法、族人著述、家传、墓志、碑记、寿序、像传赞、科第、仕宦、封典、褒奖,其余都是记载世系。馆藏编号:JP552
5.顾氏重汇宗谱(九卷):顾哲城抄本。8册,民国24年(1935年),书名据书衣题此书为顾心毅修《顾氏重汇宗谱》之部分抄本。书末记云:崇明萃龙(一元)《汇谱》刊印于乾隆三十七年,珍藏者大都缺而未全,民国13年重汇新抄之谱藏于上海大西路伯威宅,“民国24年秋蛰城于庆宁寺上川公司公余录藏”。卷一谱序、碑记、跋、凡例,卷二为得姓考、汇谱说、里居考,卷三至卷九宪、铭、临数宗下部分支派世系。内有钱大昕撰祠记。馆藏编号:911662—69
6.[上海]顾氏家乘(六卷):顾德溥等纂修(三修)。4册,清乾隆十年(1745年)刻本。始迁祖邦宪,元代为避兵祸迁居松江府上海县横沔之左,至正元年建大圣寺,子孙聚居于侧。该谱卷一为谱序,卷二其分别为世系、宗规、祭田记、像赞、家传、述略等等。馆藏编号:924233—36
7.上虞西华顾氏宗谱(三十二卷):顾霁等纂修。32册,版心题越南派九修,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格思堂木活字本。始迁祖迁,宋哲宗时自浙江嵊县顾港徙居上虞西华里。五世以后分为前、后、东宅等支,是谱为各派合谱。卷一为姓系考、祖像,卷二为谱系、诰命,卷三为科举志、官籍志,卷四是宗贤传、妇行传,卷[Five]、六为墓志铭、诗文,卷七徙居考、行第考,卷八至三十为世系,卷三十一同源谱、考辨、传记,卷三十二附录崇明、海门、萧山谱。馆藏编号:916018—49
8.重修[上虞]顾氏宗谱(不分卷):清顾起文辑录、顾奕杭抄辑。1册,清嘉庆六年(1801年)抄本。参见顾霁修《上虞西华顾氏宗谱》条目。此谱为十九世孙起文所辑中宅谱。中宅十九世又有胜祚迁居杭州,其孙洪乾隆年间自杭州宦于四川,卒于成都,洪子奕杭遂家焉。此本系奕杭至上虞所辑录者。谱载历代顾氏名贤、宗贤考、徙居考、世系表。卷末附顾洪年谱。馆藏编号:JP561
9.顾氏[上虞]越南宗谱(十六卷):顾霁等纂修。32册,九修本,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格思堂稿本。参见顾霁修《上虞西华顾氏宗谱》条目。此谱为该谱之稿本。卷一为得姓考、宗谱序;卷二凡例、诰饬等,卷三宦籍等,卷四传,卷五至卷十六为世系。馆藏编号:长267458—89
10.[江阴]顾氏重修宗谱(十卷):顾儒华等撰修。10册,民国8年(1919年)裕昆堂木活字本。始迁祖兰,明天顺间自本县白鹿迁至长泾之巷路。卷一序、敕命,卷二至七世系图表,卷八遗像,卷九赞、序、传、记,卷十祠图、墓园家训。馆藏编号:922200—209
11.顾氏宗谱:(江阴)清怀远堂木活字本,3册,存卷1〖Four〗、16上、20。记事至清光绪间。存卷载世表。亦收散居无锡、阳湖支派。馆藏编号:3250
12.如皋顾氏宗谱(九卷):清·顾庄等纂修,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刻本。2册。始迁一世祖太乙,元季自苏州阊门迁于如皋,居江赶之摩诃山。第十世萸,明时始迁居葭埭。卷一纪姓世系图、卷二纪世系考,卷三至九世表。馆藏编号:911538—39
13.顾氏族谱:不分卷:(吴江)明·顾绍业、顾绍龄纂修。民国7年(1918年)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。3册,卷端或题与稽斋藏板。是谱载吴江顾氏二支。其一,一世祖信,三国雍三十六孙,元代自昆山徙晋陵,其孙华三自晋陵赘居吴江,后居于胜墩村。华三之孙瑜复徙城中北塘。其二,一世祖义,亦雍三十六世孙,居吴江之北。谱载英贤纪略、像赞、宗谱图、家传、仕宦志、迁徙考、墓志铭、列传、纪、诗等。馆藏编号:长006033
14.顾氏世系表:不分卷,附撰述表。1册。参见民国7年钞本《顾氏族谱》(三册)条目。此册仅录世系图,卷未有钞录者柳弃疾记,云此谱成于明末清初,绍业、绍龄皆其时人。馆藏编号:长006053
15.顾氏族谱:不分卷:[吴江]顺寅方纂修。民国9年(1920年)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。1册。参见民国7年钞本《顾氏族谱》(三册)条目。本支一世祖为华三之十一世孙子学,始迁于芦墟。存谱载序、系图。馆藏编号:长006057
16.同里顾氏世系表:一卷:[吴江]/清修。民。国11年(1922年)柳弃疾南社丛刻红格钞本。1册。表以三国顾雍为一世祖。芦墟顾氏,悉出三十三世孙亨,其后又别为三支:北墟支祖义,县市支祖信,同里支祖仁。谱载世系。卷末弃疾记云,所钞系康熙四十二年务本堂本。馆藏编号:长006039
17.武陵[顾氏]宗谱:六卷:(吴江)清·顾道永纂修。清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文远斋刻本,6册。三国顾雍三十五世孙全,入赘梅社,谱以全之孙升一为梅社支一世祖。升一,元末明初人。升一弟升二之曾孙琮迁于洞庭阴山,此谱兼载阴山一支世系。卷一序、像赞等,卷二至四世系图、全传、艺文,卷[Five]、卷六艺文、墓图、迁徙考。馆藏编号:长471788—93
18.顾氏族谱:不分卷:[青浦],民国钞本,1册。一世祖文魁自青邑之施家浜迁居朱家阁之漕巷滩,时概在清中叶。册载先代传言、墓图、传记、世系等。世系记至第七世,皆出生于清光绪间。馆藏编号:3252
19.重修唯亭顾氏家谱:〖Fourteen〗、卷,附三卷:(长洲)清·顾来章等纂修,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刻本。工6册。始迁祖升世为吴县人,明成化间始迁长洲之唯亭。卷一世系,卷二诰敕,卷三思遇,卷四志书,卷五杂撰,卷六传文,卷七行略,卷八墓志,卷九艺文,卷十政绩,卷十一园亭,卷十二祭文,卷十三祠宇,卷〖Fourteen〗、墓图,附卷庄规。馆藏编号:长471990—2005
20.阡塘顾氏宗谱:八卷。首一卷,末一卷:[宜兴]/庄拱辰纂修,民国31年(1942年)永寺堂木活字本,4册,八修本。始迁祖逸三,元末自江苏昆山徙居宜兴阡塘。卷首谱例、祠规、家训、族约,卷一序,卷二至五世系、世表,卷六至八传、跋、记等,卷末古礼五宗图等。馆藏编号:9]2774—77
21.荆溪湖洋渚顾氏宗谱:十六卷,祀田记四卷清·顾鸿福等纂修,清光绪〖Fourteen〗、年(1888年)光启堂木活字本,20册,书名据签题。始迁祖佑三,祖居本县原坂顾塔桥,明初入赘湖洋渚谈氏,为本族一世祖。卷前为序,卷一敕命等,卷二至九世系图、世系表,卷十至十六传略、寿序等。馆藏编号:3257/A
22.南通顾氏宗谱:十卷,首一卷顺祖培等纂修,民国20年(1931年)南通翰墨林铅印本,4册。始迁祖昌,元末避兵乱自吴郡寓居高邮,旋迁通州,居于城西。卷首受姓记原、远代志略,卷一像赞,卷二至七世系表,卷八列传,卷九古训,卷十别录等。馆藏编号:920368—71
23.顾小厓世系:不分卷:(南汇)明·顾成天纂修,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刻本,1册。始迁祖仲荣,明处子清风泾迁南汇。其六世孙逵,初迁南汇城中。册载世系、墓志。世系止于仲容〖Fourteen〗、世孙成天,号小压,清雍正八年进士,即辑此谱者。馆藏编号:长946
24.顾氏宗谱:八卷:[常州]顺赞宸等纂修,清宣统三年(1911年)木活字本,2册。始迁祖信,明初由苏州迁至昆陵,居于城中府学旁。其曾孙钺徙居青山门外。此谱钺后裔所修。卷一原序,卷二宗祠志,卷三宗约,卷四宗禁,卷五世次总图,卷六世系图,卷[Seven]、八世表。馆藏编号:长470863—64;又一部JP552,2册
25.顾氏汇集宗谱:(崇明)清·顾一元纂修,清乾隆三十一年(1766年)玉山堂木活字本,6册,存土部卷首,丙部卷〖One〗、2,庚部卷〖One〗、8,书名据版心题。参见顾心毅修《顾氏重汇宗谱》条目。顾氏十二宗中,宪后裔宋建炎间避兵迁崇明西沙,俗称西沙头;铭裔孙元用,元正间迁至崇明东沙,俗称东沙头。土部谱序、纪姓、统宗图、分宗谱,庚部分支世系图,丙部崇明西沙支世表。馆藏编号:923086—91
26.顾氏大统宗谱:八十卷:[无锡]倾宝珏、顾宝琛纂修,民国22年(1933年)敦叙堂木活字本,79册。始祖野王,仕南朝陈至黄门侍郎,世居苏州铜坑。野王五子:盛南、鸿南、周南、夏南、允南,子孙繁衍流蔓,散处四方,仅由铜坑分迁无锡、江阴、丹阳、武进者,即有三十三派。徙无锡者计分九支:道通行千三支徙蠡河,行仲十支徙丹直,宋将作监主簿暨澄支徙下堡埭川,行惟二支徙南河,行胜四支徙东门亭子桥,行寿五支徙怀仁乡双板桥,行得七支徙宛山,行亨三支徙后墅,名其言行百七者宋季徙上舍,至明季,夔字舜臣之子学再自上舍分支泾里。是谱由泾里支首事,总汇五公下三十三派世系编成。卷一谱序、上古世系、先世传系、大宗统系,卷二受姓缘始、谱系考异、碑记、奏疏、传略、武陵小史汇编、墓志、议单,卷三像赞、诰敕,余卷载分派世系、传略、墓志。馆藏编号:925901—979
27.顾氏大宗世谱:二十卷:(无锡)清·顾廷口纂修,清同治十三年(1874年)佑敦堂木活字本,25册,存卷1-1〖Seven〗、1〖Nine〗、20。书名据版心题。参见顾宝珏修《顾氏大统宗谱》条目。该族望出苏州铜坑,先世居河北通州,宋建炎间扈驾南迁,止于杭州。景炎元年,元九始由杭城徙无锡怀仁乡崇节里,后名顾墅,为始迁顾墅祖。元九一子二孙,长孙仍留居顾墅,次孙他徙,衍宛山、经历支。长孙又三传,别而为五:道西启西华、三洋、蒋港、太保支;尚二启南新、安兜、宝华领支;尚四远徙贵州,不收;秀四启宛川、练塘等支;秀五迁廊下,并分支芙蓉塘、桥塘里、汤村、盛塘、洋尖、杨树园、泾南、西壕桥、阁里等地。是谱为顾墅支修,内容除本宗外,亦兼及部分地近之旁属。卷一谱序、跋、科第、官爵,卷二英贤纪略、传记、祠记、诗文,卷[Three]、四诰命、祖训,余为世系。内有顾祖禹父子传记资料。馆藏编号:3249
28.南河顾氏宗谱:四卷,首一卷,末一卷:(无锡)清·顾璋清等纂修。清光绪元年(1875年)木活字本。2册,存卷一,卷首。始迁祖安惟二,元末自苏州铜坑迁居无锡南河。卷首谱序、传等。卷一世系图。馆藏编号:JP567
29.顾氏宗谱:十五卷,首一卷:(无锡)顺玉书等纂修,民国8年(1919年)刻本,16册。始迁祖润之,明初自苏州洞庭湖徙居无锡胶山。卷首序文、凡例等,卷一至三诰敕、家训、像赞,卷四至十世系、世表,卷十一至〖Fourteen〗、志、表、铭、传,卷十五墓图、碑记等。馆藏编号:JP563
30.鄞县顾氏宗谱:四卷,首一卷清·顾瑞口纂修,清宣统元年(公元1909年)追远堂木活字本。2册。书名据版心题。始迁祖连堂,清初自杭州徙于鄞县,居于城中五台寺侧,其后分居菱池、西郊、江东等处。卷首序、寺碑记,卷一纪年考,卷二世系图,卷三世系录,卷四传、自述。馆藏编号:923453—54
31.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:十六卷顺臣三等纂修。民国16年(1927年)植嘉堂木活字本。15册。存卷1—〖Seven〗、9—16。先祖伟仁,北宋时湘州刺史,世居武陵常德,遭兵燹徙居诸暨十里长峰下。至十世孙居敬,元时为抚州同知,子常一(名钰)、常[Three]、常五徙居陡口,次子常二(名子安)迁于平阔厚丰墩。谱奉居敬为本支一世祖。卷一谱序、敕、像赞、牒、传、记、墓志铭等,卷二传,卷三至十六世系图、行传。馆藏编号:3263/A1
32.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:不分卷。清植嘉堂木活字本。4册。残本。记事至清乾隆间。参见顾臣三修《暨阳平阔厚丰顾氏宗谱》条目。存谱为系图、行传。馆藏编号:3262
33.暨阳顾氏宗谱:不分卷/杨文荣等纂修。民国14年(1925年)绳武堂木活字本。14册。一世祖为仁(又作伟仁、又名凯之),南宋初隐居诸暨十里长山之下;传至第九世孙居敬,元时任抚州县同知,为该支始迁祖。居敬生四子,此谱所叙为长子子钰之裔。次子子安即平阔之祖。谱载序、宗规、遗训、像、传、系图、行传等。馆藏编号:916311—916324
34.乐安顾氏宗谱:清道光三年(1823年)木活字本。1册。存卷〖One〗、2。书名据版心题。顾氏自南朝梁以后世居台州。一世祖肇仁,北宋时迁居仙居。存卷为系图。馆藏编号:3260
35.乐安顾氏宗谱: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木活字本。1册。存卷2。参见清道光三年木活字本《乐安顾氏宗谱》条目。存卷为传。馆藏编号:3259
36.姚江顾氏宗谱:二卷:(余姚)清·顾肇堂等纂修。清咸丰八年(1858年)木活字本。2册。书名据版心题。延伯,明嘉靖、万历间人,自本县径桥湾迁来南城学前,为本宗一世祖。卷上序文、系图,卷下行传。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